【幼教】幼教老師的日常:教學篇
幼教老師如何開始一門課?談及幼兒教育的課程,首先需要重新看待關於課這件事情,大家對於上課的既定印象,其實都是教師在台前講授,學生在底下聽講的印象。但是面對生理發展還沒有成熟的幼兒,專業的幼教不能只憑這樣講課的形式來讓孩子學習。
相較中小學,幼兒園課程的結構性是相對低的,既沒有既定的課程進度,也沒有指定的教材,其實一切都需要依靠幼教老師自行規劃設計。幼教階段的課程模式相當豐富多元,但在本篇文章內並不會一一介紹,而是希望比較原則性地跟大家分享,幼教老師的日常該如何準備教學。
從進入幼兒園那一刻就是學習
幼兒教育涵蓋照顧與教育,所以幼兒的教學也自然包含這兩個層面。幼兒的生活就是學習的內容,所以進入園所的那一刻就需要列入考慮。照顧一位3歲幼兒已經相當不容易,但想像一下,當3歲、4歲、5歲的幼兒一整天相處時會有什麼問題呢?
是的,生理年齡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到作息,從入園的那一刻,關於吃飯、休息、上廁所、玩遊戲的時間安排,對不同年齡的幼兒都有不同的影響,所以幼教老師進入教學前最重要的,是要找出適合班級幼兒的作息時間表,讓每位幼兒可以有穩定的生理基礎。
合於適性發展的作息,就是幼教教學的起點。
環境傳遞了最重要的學習線索
有機會到幼兒園看看的話,多數人都會驚訝於幼兒園環境的豐富,因為在幼兒教育的教學脈絡當中,環境的探索幾乎可以說是第三位教師了。幼兒階段對一切事物均感好奇,反覆的操弄是他們建構自我經驗的重要方法。因此,幼師需要提供適合的教具、玩具,也要規畫良好的動線,讓幼兒可以在教室當中,透過操弄這些素材來學習重要的技能。
經營好的環境並不容易,幼教老師從教具的選擇、擺放呈現的方式到後續的維護與更換,都挑戰著幼師的教學技能,幼教老師還需要透各種提問與互動,讓幼兒可以延伸他的學習經驗。
讓人想要探索的環境,就是幼教教學的基礎
正式的課程要從幼兒經驗發展
既沒有課本,也沒有進度,幼師到底開如何開啟一個正式的課程?答案正是幼兒的經驗。所以專業的幼教老師,在導入正式的課程之前,需要先分析幼兒對特定主題的經驗,以決定課程的走向與主題深度,這些經驗也不能毫無目的地發散,還需要緊扣著幼兒發展的重要技能。
從生活出發的主題看似簡單,可是透過幼師統整幼兒的學習經驗,可以開展出很多學習的機會,單單只是一個我的社區,就能讓幼兒看到社區當中不同的面向,幼師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做社區的踏查,了解社區的各種面向,然後過濾出適合班級幼兒的學習內涵,最後帶著幼兒實地探訪,連結起他們與社區之間的關係。
從幼兒經驗開展的課程,就是幼教教學的亮點
幼教課程是一種進行式的活動
幼兒教育的課程屬於低度結構,但這不表示沒有結構。正因為低度的結構,幼教的程其實是一種進行式,隨時根據幼兒的學習狀況進行調整,但也不能完全只是依照幼兒的想法進行,因為課程仍然扮演著傳遞重要發展能力與知識經驗的功能。
所謂進行式的活動,表示幼師教學並不是把進度教完就好,而是要在課程進行的過程當中,隨時檢視幼兒學習的狀況。是不是哪邊沒有經驗?或是哪裡遭遇問題?這個主題幼兒還有興趣嗎?到這個階段我要如何提升幼兒的能力?在這個段落他們很有興趣,我是不是應該停一下?多數幼兒都做不到,是不是太難了?隨時抱持著這些想法與自己跟幼兒對話,可說是幼教課程的日常。
幼兒教育課程的進行式,就是幼教教學的動能
簡言之,幼教教師的教學日常就是在「規劃合宜的作息時間、設計豐富的探索環境、統整幼兒經驗的課程、省思與修正課程結構」之間進行,幼師透過這些日常的作為,勾勒出專屬於幼兒教育教學的起點、基礎、亮點與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