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全球教師地位報告Global Status of Teachers

全球教師地位報告是每三年由國際教育組織EI與大學教授合作,調查並訪談所屬會員組織所得之跨國研究報告,目的在針對全球教師關切的議題進行分析,提出教師組織的專業觀點與建議,以提升整體的教師地位與教育品質。研究團隊在2024年對121個國家的教師會員組織進行訪談,是疫情後首次對教育系統與教師專業的全面調查分析,並於2025年世界教育日發表調研結果,訴求各國教育決策者應聆聽教師聲音、採納教師組織的專業建議,以達普及的優質公共教育。
相較於其他跨國調研,例如OECD的ITLS(2014、2020),這是「唯一由教師組織進行、呈現教師聲音、回應教師需求」的研究。OECD的研究是為了協助各國教育政策制定者與其欲推行的制度,提供一套普世一致可參照的教師專業特質,EI則是著重從專業的內部推動教育轉型,讓教師獲得充分完整的支持,以專注於專業教學工作及成長,形成符合師生與未來世代所需的永續優質的教育專業與學習環境。
全球教師短缺最嚴重的領域:特教與數理科任教師
教師短缺問題仍是全球教育系統最大的挑戰,根據調查,全球教師均反映「薪資」是造成教師短缺最主要的原因,而教師專業地位低落則是更根本的問題。研究指出,教師短缺的前五大成因是:薪資不及同等專業、職涯升遷系統不佳、行政管理系統不良、工時過長、職業健康與安全不足。短缺最嚴重的領域集中在特殊教育以及數理專科(STEM),這項結果呼應了教師反映最需要專業發展的領域―特教與數理,以回應疫情後重視身心健康與數位科技發展的世界趨勢。
促發短缺的是教師的高離職率(非因屆齡退休),若政府又聘僱不合資格或未受完整訓練的教師來短期因應,其一年內的離職率高達合格教師的2至3倍,形成惡性循環,不但無法解決短缺問題,反而大大影響教育品質。EI秘書長David Edwards表示,國際研究一再證實了學校與教師是支撐社會福祉、穩定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石,其實各國政府都明白教師短缺問題的嚴重性,卻拒絕與教師組織對話協商,自然難以從教師專業的角度發展更有效的策略。
亞太教師的困境:教師社會地位相對高、學生學習成就高,但勞動環境未改善
若回到台灣所在的亞太區,調查中呈現出教師的社會地位較其他區域高、但是對政策或輿論的影響力卻較低的情形。不僅集會結社活動權與罷工權受到法律高度限制,集體協約也是極低的,僅有學校的課綱課程、學校評鑑有正式的協議,也就是亞太教師與政府的集體協商重點在於學校教學而非勞動條件。政府也只在教師專業研習與學生評量等非重大關鍵教育政策上諮詢教師建議。
相較於其他區域,亞太教師獲得較高的社會尊敬,也更重視校長與教師間的信任程度。這些調查結果,相當程度反映出亞太教師的困境―教師社會地位相對高、學生學習成就高,但勞動環境未改善、組織權利又處處受限,教育仍難以成為永續健全、吸引人才的專業。
教師專業地位是國家推動教育轉型的基礎
研究主持人、澳洲迪肯大學Ben Arnold教師指出,各類國際研究均發現,教師專業地位高的教育系統,學生的學習成就高,教師留任率也高。要提高教師專業地位,須從五大面向來努力,包括:檢視薪資結構並發展有效的招募留任策略以解決教師短缺問題、透過社會對話增加教師的政策參與及影響力、強化教師專業學習與政策論述、解決教師工作過量與職場歧視暴力問題以改善身心健康、提高公共教育經費並公平分配資源。教師專業是需要結構良好的教育制度以及教師與政府之間的信任關係來支撐,強化教師專業將為國家推動轉型教育立下穩定的基礎。政府應正視教師的困境與需求、提高教師專業地位,使教育品質提升,為未來世代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