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學

小美老師剛從幼教系畢業,懷著滿腔熱忱進入幼兒園擔任大班教師。但是面對每天的團體活動時間,她卻總是感到緊張不已。今日的課程活動,她又遇到了挫折。在進行「認識交通工具」的主題時,她精心準備了許多圖片和影片,卻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很快就分散了。有的孩子開始私下聊天,有的則顯得坐立不安。當她試圖提問時,要不是同一群孩子搶著回答,不然就是一片沉默。活動進行到一半,教室已經陷入一片混亂。團體活動結束後,小美沮喪地坐在教室角落,思考著:「為什麼我的團體活動課程總是無法順利進行?我是不是不適合當老師?」

近年來社會對於幼兒園內的不當對待案件與虐童抱持著高度的關注,這是因為大家對於兒童權力越來越重視的關係。但在這一波關注兒童權利的過程當中,也可以窺見對於幼教現場不友善的社會氛圍論述,筆者身為現場幼教老師,確實也明顯感受到這十幾年來社會對幼教老師充斥著各種懷疑、猜測與批判,這樣的負面情緒甚至延燒到漲個幼教場域的就業意願。

數位教科書的發展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在應對數位學 習趨勢、遠距教學及疫情期間的居家停學不停課需求,其使 用牽涉到多個層面:包括數位教材內容研發、檔案及載具規 格制定、網路延伸教材內容正確性、教師資訊知能及教學策 略改變、軟硬體設備技術支援、數位內容版權等。數位教科 書不僅是紙本教科書的數位化,更具備數位特性,兼顧多媒 體、互動、能輔助教學及多元化的精熟學習診斷評量,以及 具備龐大的學習歷程資料庫,與傳統紙本教科書相輔相成。

今(2023)年10月,媒體報導台南教育局閱讀平台,當中注音錯誤百出,該新聞讓人擔心過量的網路學習平台,對自主學習未必加分,反倒有害。人工智慧時代已來臨,教育部在2019年提出人工智慧及新興科技教育總體實施策略,希望從國小到大學都能投入AI學習,也整合跨司處及科技部資源,並發表人工智慧數位學習「因材網」。同時行政院砸兩百億元推「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然而當時卻已有多所學校在開學兩個月僅平板到位,執行面一團亂,學生課堂頻舉手叫老師,非學科有問題,而是軟硬體接連出包。

112學年度開始,代表全教總投入食農教育,推動復興國產雜糧正式邁向第13年。算起來,第一年就參與學堂的小一學生,現在已經是大學生了。相信他們會記得,曾經和同學第一次摸到小麥種子的奇妙觸感,看到小麥從土裡發芽的驚喜,這些都是成長過程中難以取代的回憶。今年,我們一樣歡迎全國數千名的師生,用歡喜與期待的心情打開教學種子盒,準備創造屬於他們的共同回憶。

112年3月1日午後,在基隆市五堵國小,視聽教室幾乎坐滿了人,數十雙專注聽講的眼神,不是來自學生,而是角色互換的老師。台上的講者,語氣溫和但充滿說服力,時而動之以情,時而論之以理。聽講的過程,有些人眼中閃爍著憂慮,有些人彷彿恍然大悟,有些人皺著眉頭還想知道更多……。總之,捧著一疊厚厚作業本進來的人,倒是從頭到尾都沒翻開過。

在我們為孩子們選擇幼兒園時,首先著重的會是什麼呢?為人父母時,我們都希望替孩子挑選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但是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到底含括了哪些項目?本文將從幼兒園運作的面向來討論,包含硬體、軟體、教學與行政的互相支援等面向。

自2011年起,全教總食農學堂透過提供內有「小麥」、「大豆」、「芝麻」、「紅藜」、「蕎麥」等台灣特色雜糧種子與教學材料的教學種子盒,已號召近3500位老師在校園推動復興國產雜糧,帶領上萬名學生深耕食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