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了會費就沒事了?不,你才是工會力量的核心
很多老師加入工會時,心裡可能會有一個單純的想法:「太好了,以後有事就有人可以幫我了。」繳了會費,就像買了一份保險,從此可以安心。這個想法完全可以理解,也沒錯,工會的確是大家最堅實的後盾。但如果我們的想法只停在這裡,那就太可惜了,因為我們可能忽略了工會能發揮的真正力量,也低估了「自己」在工會裡扮演的關鍵角色。
很多老師加入工會時,心裡可能會有一個單純的想法:「太好了,以後有事就有人可以幫我了。」繳了會費,就像買了一份保險,從此可以安心。這個想法完全可以理解,也沒錯,工會的確是大家最堅實的後盾。但如果我們的想法只停在這裡,那就太可惜了,因為我們可能忽略了工會能發揮的真正力量,也低估了「自己」在工會裡扮演的關鍵角色。
工會的成立,是為了保障與促進勞動者的集體權益。然而,一個工會的影響力與效能,並不僅僅取決於其領導幹部的能力或談判技巧,更深層的決定性因素,在於全體會員如何看待自身與工會的關係。這種普遍的會員心態,直接塑造了工會的組織文化,並決定了其能量的累積與釋放方式。
教師工會(全教總 ),作為一個以教育工作者為主體的勞動組織,其本質與所有工會相同,皆以維護與提升會員的勞動權益為核心宗旨。然而,當勞動的場域從工廠產線轉移至育人無數的校園,其意義與運作模式便呈現出深刻而獨特的樣貌。一方面教師勞動權益的守護者,同時也肩負著提升教育專業、為學生受教品質發聲的公共責任。
夜已深,您可能還在為如何回應家長帶有情緒的質疑而輾轉反側;在學校會議上,面對校方突然指派下來、權責不清的行政業務,您可能感到滿腹疑慮卻又無從拒絕;當一份攸關未來的新版教師聘約或考績辦法放在桌上時,您可能對其中的條文細則感到不安,卻不知道能向誰尋求客觀專業的解釋。
確實,多數人對於工會與資方的立場想像都是對立面居多,畢竟工會的源起也是因為抗爭而來。然,如果靜下心來思考的話,兩者的關係可以說是一種「結構性的矛盾」,但不必然是「絕對的對立」。
在現代社會的討論中,「工會」一詞或許會立刻讓人聯想到罷工、抗議、以及薪資談判的畫面。這些印象固然是工會活動的一部分,也是工會的起源跟最根本的意義,但是對於工會的認識,如果停留在這裡,就看不見全貌。現代工會的本質,其實是關於尊嚴、平等與集體力量的實踐;它的影響力,也已經從個別的工廠、辦公室,擴展至整個社會的結構與未來。
每當家長看到孩子每天從幼兒園回家,開心地展示新技能、分享新故事時,心裡一定充滿了溫暖。您可能會想,老師們真的好有愛心、好有耐心,天生就適合這份工作。
UNESCO與智利政府合辦之「世界教師高峰會」(the World Summit on Teachers,下稱峰會),2025年8/28-29在智利都聖地牙哥舉行。這是聯合國首次全聚焦在教師、召集各國教育部長、SDG執委共同參與的高層會議,峰會聚焦在三大目標:解決全球教師人力短缺問題、提升教師專業地位、教師參與決策。「UN教學專業高層小組建議書」與「UNESCO全球教師短缺與教學專業轉型報告」是峰會討論的基礎文件,EI將主導教師工會角度的論述,並納入峰會的正式總結報告。
適值暑假,又傳出二個讓學校教育人員雞飛狗跳的政策,一是教育部長宣布,要求限期盤點全國中小學球具器材,開放給社區民眾在放學、假日到校運動借用,民眾運動不必再自備球具;一是教育部建議中小學第七節課可安排體育、綜合活動、藝術、生活課程等活動性質課程,希望讓學生獲得身心調節。毫無意外,這二項政策都遭到學校與教育人員強烈反彈,教育部隨即調整政策,稱「校園愛心球」就像「愛心傘」的概念,由教育部提供,學校不需要管理;至於中小學第七節排課問題,只是鼓勵性質,並非強制,並提供額外獎勵金給縣市政府。
針對中小學近年面臨嚴重的教師荒,教育部於上週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公開表示,將規劃彈性聘用管道(免修職前學分、免考試、免實習),擬自115年度起讓具業界資歷者得以進入中小學教學現場擔任專業及技術教師或教學支援老師。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自106年施行至今近8年,依據條例第21條及《公立學校教師獎金發給辦法》,偏遠地區學校教師久任獎金將於今年底首次發放。然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檢視現行制度發現,久任獎金與介聘資格均以「同一學校連續服務年資」為基準,忽略教師在不同偏遠學校的整體貢獻,恐削弱教師長期投入偏遠教育的意願,影響教育品質與師資穩定性。
簽約之工會與雇主或雇主團體,應早在相當期限前,就針對新的協約形成而開啟協商,最理想的狀況自然是無縫接軌,前後兩個協約接續施行,但難免不符期待,不論是就重要內容沒有共識,特別是在如現行協約被一方認定為不利,欲透過新的談判而擺脫修改時,或甚至勞資雙方關係緊張,呈現對峙,則往往新的協約共識難以出現。